通讯员、摄影:张玮琨 责任编辑:朱人求 舒年春
2025年6月20日下午15时30分,慧源哲学茶座第425期在威廉williamhill东五楼432举办。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教授应邀作题为“从礼到仁:孔子思想的内外之道”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英国威廉集团朱人求教授主持,华科大英国威廉集团王博老师和白发红老师与谈,来自中国哲学学科方向的本硕博学生参加学习。

讲座伊始,孔德立教授对哲学史和思想史进行了区分。孔教授指出,哲学史往往以概念的发展和流变历程为讨论的核心,但是,思想史不仅仅关注概念或者理论的发展,还需要关注理论的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孔子曾言:“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次讲座将以内在之“仁”和外在之“礼”为核心,从思想史的角度剖析孔子思想的内外之道。

孔教授指出,从思想史的角度上说,礼的出现早于仁的出现。根据历史记载,周公最早设定礼乐,此时的“礼”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硬性规定,其不仅仅包括国家层面上的规章制度,也包括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在西周时期,“礼”可以在武力等因素的帮助下维持自身权威性,但是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已经成为了社会现实。为了在混乱的现实中坚守,乃至恢复秩序,孔子将自身具有的“仁”视为“礼”的内在性支撑。
孔教授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为例说明了“礼”与“仁”的内在联结。根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因为管仲事二主而认为管仲不“仁”,但是孔子则根据管仲对于诸夏礼乐文化的捍卫而盛赞管仲之“仁”。在这个例子中,对管仲的评价始终以“礼”为核心,即从对于礼乐文化等外在秩序的贡献上,窥探内在所具有的仁德。
正如上文所述,孔子将内在之“仁”与外在之“礼”相连接,是为了给外在的规范找到内在的依据,进而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此种进路也就是孔子强调的“修己以安人”,即以自身的德性修养为核心,在修养的过程中逐渐进行推扩,最终实现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在这种思路下,礼乐制度的恢复与个人内在德性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个人德性的修养上,孔子同时强调了“为仁由己”与“克己复礼”。在“克己”与“由己”之间,似乎存在着理论上的张力,但是,孔教授指出,表面上的张力之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智慧。首先,在德性的修养中,要克制自身不合理的、过剩的欲望,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但是,人服从于礼不同于机器服从程序,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在礼的要求内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灵活地把握和贯彻制度。

在讨论的环节中,朱人求教授首先总结了孔教授的讲座,并对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朱人求教授指出,孔德立教授提出的仁、礼、天命三元结构说和对孔子思想于春秋时期贵族文化之间关联性的强调,都具有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孔教授的讲座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命题——“克己”与“由己”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外在约束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说明,更需要在实际的历练中进行把握。

王博老师指出,孔教授的讲座从思想史的维度展现孔子思想中的“仁”“礼”概念的内涵与联系,并提出了许多学界未曾重视的全新观点。同时,王博老师与孔德立教授就“仁”和“礼”的内在关联与孔子思想如何帮助我们应对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孔教授认为,礼和仁之间的关系具有强制性,礼的实现离不开人内在的意志力,而意志力则需要对自身德性的修养。对于第二个问题,孔教授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能力存在较大的局限,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思考。同时,人之间存在着主体差异性,不同于机器,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眼光审视同一个事物,因此也会产生不同态度与观点。这种主体的差异性往往会带来具有创新性的想法,这也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白发红老师高度评价了孔教授的讲座,同时,就孔孟对管仲评价存在的分歧与孔教授展开了讨论。孔教授指出,孔孟对管仲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折射出两位思想家内在理论及外在时代背景的深刻区别。孟子的观点在诸多方面均异于孔子,比如对汤武革命的不同看法、对百姓祭天的不同态度等,以往学界往往关注于孔孟之间的继承性,即相同之处,但对两者的区别则少有涉及。在孔教授看来,孟子与孔子的区别可能因为孟子对墨子观点的吸收,孟子不仅仅在理论上对墨子展开了批判,其同样在观点上深刻吸收了墨子思想中的合理之处。正是对墨子的吸收导致了其观点与孔子的差异。

在充分的讨论问答环节之后,朱人求教授向主讲人孔德立教授和在座的各位师生表达了感谢。英国威廉集团党委书记杨海斌代表英国威廉集团向远道而来的孔德立教授表示了感谢,并向孔教授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纪念品。至此,本期慧源哲学茶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