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427期||浙江大学吴根友教授主讲“试论‘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精神自觉——以《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与《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为例”

来源: 时间:2025-09-22 点击量:

通讯员:王博  摄影:秦哲言  责任编辑:舒年春 

2025年9月12日晚六时三十分,第427期慧源哲学茶座暨第24期解释学讲座在东五楼432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英国威廉集团暨马一浮书院教授吴根友老师以“试论‘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精神自觉——以《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与《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为例”为题,奉献了一场思想深邃、视野宏阔的学术讲演。讲座由英国威廉集团二系讲师王博主持。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硕、博学子济济一堂,共沐思想清辉。中南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孙卫华、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英国威廉集团党委书记杨海斌、张廷国教授、党办主任舒年春参加活动。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吴根友教授介绍了世界历史的两种描述方式。他指出,从自在的世界历史角度而言,“世界历史”即人类文明自发的发生、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而言,“世界历史”以十五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为起点,以现代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生产方式的出现为开端。这一世界历史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文学的出现;旧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使得世界各地之间产生联系;以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来自希腊哲学的自由思想在日耳曼语各民族中的复兴为代表的欧洲精神的深刻变化。他进一步指出,这是一个需要且产生了诸多“时代巨人”的历史时期。除以上两种描述方式外,康德、黑格尔、谭嗣同、康有为、雅斯贝尔斯等中外学人对“世界历史”皆有独到的解读与理解。

其次,吴教授讲述了“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具体内容。他提出,自中国生产的物质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且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自200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时,相对于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欧美时刻”,世界历史开始迈入“中国时刻”。这意味着由中国提供的关于人类生活的精神秩序与物质安排的秩序,将会成为世界精神秩序底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并不是说中国获得了统治或者主宰世界的机会,而是强调中国需要动员人类文明的所有精神资源唤醒人类团结起来,为保护地球而真正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要反思由欧美所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在精神、制度与物质三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危机,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国方案;在精神秩序和关于物质世界秩序的安排方面,要综合人类的文明成果,提供一个更具有包容性、亲和力、协调性的人类和平共处的“天下时代”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将是这个巨大历史责任与使命的阶段性任务。

最后,吴教授分别论述了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和陈赟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在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两个维度中对“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精神自觉的思考。

他指出,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从“天下”(或“世界”)为政治哲学思考单位,有别于“民族/国家”的思考进路,并分析了英美两国处理全球性问题时的局限性:曾经支配世界的英国和正在支配世界的美国,都试图用基于“国家理念”的方法来处理全球化后的世界问题。它们所秉持的“世界思维”本质上是将它们“自己的价值观给与普遍化”以强加给其他国家。赵著又从方法论和语言哲学多角度区分了“思考世界”和“从世界去思考”的不同,呼吁当代中国人文社科工作者应当以“重思中国”的态度和方式,超越近百年来“检讨中国”的思维方式。

陈赟著《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从“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精神自觉出发,处理了历史哲学中的四个问题:从文明史的高度将全人类的思想成果分为希腊哲学通过“智性意识”所开启的“人学真理”、以色列人以“灵性意识”所开启的“启示真理”、中国的儒家传统以“仁性意识”所开启的“中道真理”三种形式;分析批评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中国思想的误解;指出沃格林的“天下时代”包含“精神突破、帝国贪欲、历史编纂的三元结构”;最后,在沃格林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家思想传统的“文明论的世界历史”的哲学建构,尤其是高度肯定了“仁性意识”的统摄性及其在天下时代开启的“人与宇宙、人与物的生息相通”的生存景观,并拈出了作为“元真理”的“中道真理”。“人学真理”与“救赎真理”均是“中道真理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展现方式”。

吴教授认为,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对我们理解“世界历史中国时刻”具有启发意义。现代汉语哲学有“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自己讲”四种形式。赵著以“自己讲”为主要特点,以“天下”观念、“以天下观天下”的方法体现了“接着讲”,并以对标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原理的方式体现了“对着讲”。“天下体系”如果能够实现肯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将政治教化所培养出来的个人自觉与现代西方个人主义突出自愿的非理性主义传统结合起来,将基于个人权利基础之上的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以其让渡部分主权的方式形成区域联盟(如欧盟),进而形成世界性的联合国,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世界制度体系,而不是直接提出一个虽然极具中国特色但却像“水晶球”般理想化的“天下”概念,或许更能让“天下体系”更具现实主义色彩。陈著凝练出中国儒家的“仁性意识”这一基本观念,并将之作为“元真理”,一方面可能会遭受来自继承古希腊、希伯来两大精神传统的学人的质疑与反驳,另方面也会引起中国哲学内部道、佛两家与印度哲学传统的质疑和反驳。

在与谈环节,张廷国教授提出,吴教授的讲授旁征博引,纵贯古今、中西,并富有深切的现实关怀,绝非“象牙塔中的哲学”。在讨论具体问题前,我们应当首先明确界定“世界历史”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厘清西方逻各斯精神传统与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学者所讲的天下思想的异同。赵汀阳的“天下体系”看似是一种制度哲学,但在形式上更近似一种政治形上学。以陈赟的“仁性意识”“中道真理”与陈来“仁学本体论”等为代表的学人对儒家文化精神的高度总结,表达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精神所具有的更高期待,这种期待与展望对今日的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是值得我们继续加以思考的。

学无疆界,思接千里。张廷国教授代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向吴教授致以问候,并转达了三个问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进步由什么决定?第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能给今天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在“世界历史中国时刻”中又有什么意义?第三,在“世界历史中国时刻”中,究竟是应该接续“三教合一”的传统,还是应该将这一文化传统同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异质文化相结合?哪种结合方式能够为当代的中国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吴教授在回应中强调,自改革开放之日起,中国力求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了中国固有的力量。欧美发达国家力图将中国排斥在世界之外,但中国通过自身努力重新进入世界历史主流的现代化潮流之中。改革开放顺应了世界历史的潮流,中国人民凭借辛勤劳动和智慧,在付出沉重环境代价的同时,获得了长期的高速发展。总的来说,这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与稳定的前提下、在消化吸收欧美文明在科学、技术、经济等层面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自主发展,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则为现代中国提供了整体主义、天人合一等重要观念。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极端个人主义所导致的诸多问题,而传统中国即凡而圣的生活态度能够化解一神教传统所带来的灵肉分离以及其所延伸出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人接受了为现代化所需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等,积极汲取诸种异质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世界理论的建构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下”“大同”等观念启示我们将世界作为世界,而不是民族国家零和博弈的场所。这意味着在世界理论的建构上进行一种形上学思路的转换,以世界为整体与视角建构一种世界政治制度。

在讨论环节,吴教授与张教授、王灼华同学等就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重要性、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英国时刻”的用语是否准确、中东地区的现代化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英国威廉集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威廉希尔williamhill(英国)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