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玮琨 摄影:郑杰聪 责任编辑:朱人求 舒年春
2025年9月19日下午,在英国威廉集团博闻厅(东五楼429B),孔子研究院孔德立院长受邀作题为“孔子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学术讲演,由英国威廉集团院长助理张若愚主持。
孔德立老师从文明起源问题开始今天的讲座。孔老师指出,文明起源的判定依赖于考古工作的进展,及对考古成果的学术分析。当前学界的文明起源判断标准以西方学界的看法为主,但是,由于中西方文明的特点各异,简单挪用西方观点会导致中华文明溯源问题陷入困境。因此,如果试图在此问题上做出突破,就必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居于五大突出特质之首,是五大特性的基础,在其他特性中也有所表现。孔老师指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创新性是在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创新,而非抛弃自身文明传统的革新。同时,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同样建立在连续性的基础上,中华文明在历次文明融合中保持文明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自身文明发展。如果对连续性形成的源头进行探索,我们将会发现孔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绝大多数的古代文明都没有能够成功抵挡外来文明的入侵,孔老师认为:导致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其文明中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放弃,导致其文明内部陷入混乱失序,最终在外敌入侵时彻底崩溃。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东周时代——中华文化面临的第一个大乱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走势。
首先,孔子革新了文明观。在孔子及孟子看来,民族划分的核心判准并非语言文字,乃至血缘关系,而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正如韩愈所总结的“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身处南方的楚国因为认同华夏文化而可以被视为华夏,而拥有周王室血统的吴国因为渐渐放弃周礼而被视为蛮夷。正是因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方面能够在面临文明融合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能在文明冲突时保持惊人的韧性。
其次,孔子开创了“述而不作”的传承方式,并将外在之“礼”落实于人心之中。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孔子进行了内在转化,这种特殊的创新方式保证了对先前文化的继承,因而避免了文化的断裂,进而保证了文化认同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创新的方向上,孔子强调内在之“仁”与外在之“礼”的必然联系,从而将人自身与“礼”紧密联系,为现实中的个体遵守和维护以“礼”为代表的文明提供了动力。
最后,孔子确立了“富之”“教之”的德政思想。《论语》记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以“德政”为核心,强调君主应该保证并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不能肆意征伐百姓,这一点被后世的孟子所继承,最终发展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仁政”与“民本”思想。同时,孔子不仅仅强调“庶”与“富”,同样强调对百姓的教化。孔德立老师指出,孔子不再将教育视为贵族的专利,而是大力推行教育平民化,强调百姓有权利同时也应该接受文明教化。这个观点同样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家,无论是孟荀,还是千年后的宋明儒者,都将教化视为有为君主的必要责任。孔子并非忽视必要的武力在文明连续性中的作用。他曾对齐桓管仲的霸业表示赞许,甚至于以“仁”赞许管仲,这也对中华文明的战争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而言之,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对孔子的赞誉持续至今。孔德立老师强调:孔子的思想与实践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基石,使其得以跨越数千年不断换发新的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一定能在当代创造新的辉煌。

英国威廉集团朱人求教授总结指出,孔院长的讲演深刻阐释了孔子与中华文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论点鲜明、结构清晰合理、语言平易幽默,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朱人求教授还联系朱子学对讲座主题进行阐发。朱子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伟大复兴。朱子完成了对儒家本体论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为道德寻找到形而上学基础,进而帮助儒家与佛老相抗衡,形成儒释道三家共存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局面。从这个角度上说,宋代儒家道统也展现了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统与特质。当今,“第二个结合”成为了时代主题,传统文化渐渐进入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需要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得到体现,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探寻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第二次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这一定也是孔子本人的愿望。
在讨论环节,孔老师与在座的师生就如何进一步扩散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进行了热烈讨论。孔老师认为,我们当前应当渐渐改变对儒家的刻板印象,还原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帮助儒家思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本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