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玮琨 摄影:王一心 责任编辑:白发红 朱人求
2025年9月21日晚七时三十分,第431期慧源哲学讲座暨第26期解释学讲座在东五楼432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以“清华简与王官之学——一种审视中国古典的新角度”为题,奉献了一场富有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的讲座。本次会议由英国威廉集团朱人求教授主持,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和溪教授、英国威廉集团唐琳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裴健智副教授及英国威廉集团王博老师等师生参加。

曹峰老师指出:清华简中大部分文献均为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逸书,从内容上说,这些逸书存在着与先秦诸子学文献相异的特征。首先,这些文献所关注的问题极为宏大,往往以治国理政的根本道理,天、地、邦、人的根本原则为主题。其次,这些文献内容庞杂且架构完整,涵盖宇宙论、历史观、鬼神观、天下观、道德观等诸多重要话题。再次,这些文献重视数术原则与五行使用,往往从数字的角度解释前面提到的重大问题。同时,重视感应妖祥,并且构建有一套极为严密完整的神祇系统也是这类文献的重要特征。最后,这类文献有着明确的中央王权意识,在政治构建上,试图建立一个万世不易的大一统王朝。
根据这些特点,曹峰老师推测清华简绝非诸子百家之学,而很有可能是最为宏大的、对世界作出一般描述的王官之学。首先,诸子百家著作往往有着鲜明特色与个性以突出自身的学派特点,并借此在百家争鸣之中显示立场。但是,清华简并不具有明显的学派特色,也没有明确的学派立场。同时,在内容的宏阔程度和庞杂程度上也远超诸子之学。综合来看,清华简不太可能为诸子之作。其次,学界一般认为存在着作为“整全道术”的王官之学,其内容无所不包,而受众仅为天子诸侯,因极为神秘,难以流传后世,而失之载录。这些特征无疑与清华简极为相似,并且可以恰当解释清华简所记载内容在后世失传的原因,因此,完全可以推测:清华简就是失传已久的“王官之学”。
同时,清华简所记载内容也可以弥合先秦学术与汉代学术之间的断裂。学者往往认为“王官之学”在战国时期便演化成为诸子之学而自身不显于世。但是,清华简的出现则可以说明这种从最高远宏大的视角看待世界的王官之学并没有消失,甚至与后世的董仲舒构建起来的儒学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果理解了这种可以成为帝王之师的“王官之学”,那么所谓殷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与秦汉之际神秘化思潮的冲突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两者完全是可以并行的。

讲座结束后,曹老师与在座师生就王官之学的内容、清华简的主旨以及其与秦汉之际儒学的关联、清华简的墓主人身份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在座师生一致表示,本次讲座主题新颖,价值重大,对解答困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鼓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