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舒年春 责任编辑:张若愚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发布《关于表彰第十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鄂政发〔2025〕11号)(http://www.hubei.gov.cn/zfwj/ezf/202509/t20250930_5783794.shtml),我院教师六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成绩显著。现对教师获奖成果予以介绍。
成果名称:北约全球扩张对世界安全格局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调研报告),获奖等级:一等奖,获奖人:欧阳康 胡志康

俄乌冲突背景下,北约不断谋求全球扩张,积极东扩、北扩和入亚,这不仅将深度改变欧洲和亚洲安全格局,也对世界安全格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加以应对。本文从北约的成员、疆域、领域、体系、意图和目标等多方面深度分析北约扩张的总体格局与发展逻辑,探讨北约扩张对世界安全格局特别是对中国安全产生的直接和潜在影响,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这一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纳,并获得了重要领导批示。欧阳康教授团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问题研究,为中联部、教育部、湖北省等多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多项成果获得相关部门采纳和领导批示,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成果名称:同时性因果和物理学论证(论文),获奖等级:一等奖,获奖人:汤志恒

“同时性因果”是学界很少讨论的概念,其缘由或许在于同时性因果貌似和相对论等当代被普遍接受的物理学理论不相容。《同时性因果和物理学论证》论证指出,在完全尊重当代物理学的情况下,同时性因果仍然可以被合情合理地设想,因此在概念上是可能的。该文的主要论证策略是引入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灯泡案例”思想实验,并对其进行层层递进的剖析。该文填补了国内学界对于“同时性因果”讨论的空白,拓展了国内因果研究的论域,有可能成为一个小的但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支点。
成果名称:从无到逍遥——魏晋玄学研究,获奖等级:二等奖,获奖人:李耀南

《从无到逍遥——魏晋玄学研究》一书将魏晋玄学理解为一种侧重于探讨以“人”为中心的天人之学,围绕“无”和“逍遥”两个重要的玄学观念,次第展开对于魏晋玄学的深度阐释。理想人格的建构、人之存在方式的探究、自由人生境界的追寻成为玄学的主题。王弼“圣人体无”一说成为魏晋玄学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嵇康“任自然的逍遥”展现为心灵超越万有进入高远旷迈的精神境界,以及弹琴咏诗游放林泉的诗化生活两个层面。阮籍“齐物的逍遥”既是大人先生之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是阮籍处世方式的玄远表达。郭象经由自生、性分开出的“适性逍遥”,旨在将逍遥转化为人人皆可以实现的自由生活,逍遥具有世俗化的品格。支遁赋予至人之心的逍遥以佛教般若学和易学的意涵。庄子的逍遥藉由玄学展开其多种思想面相。陶渊明则以玄学的自由精神点染清苦的田园生活,开凿出玄风氤氲的田园诗意。
成果名称:在肉体和精神关系的视角中重新思考主体性(系列论文),获奖等级:二等奖,获奖人:王晓升

这是王晓升教授继《阿多诺的道德哲学及其基础研究》(系列论文)荣获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后,五年内第二次获奖。《在肉体和精神关系的视角中重新思考主体性》系列论文以阿多诺哲学为视角,深入剖析了传统认识论中精神与肉体二元对立的弊端,创新性地提出了“反主体的‘主体’”与“非同一的‘客体’”概念,旨在重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该成果不仅有效回应了现代哲学中的核心难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更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深刻揭示了人类主体性不可取代的本质,为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及现实问题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成果名称:内部区分: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新进展及其哲学前瞻,获奖等级:三等奖,获奖人:赵泽林

意识、机器意识问题不仅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前沿核心问题,更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难题之一。论文《内部区分: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新进展及其哲学前瞻》系统梳理和反思了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国内外意识、机器意识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证成意识并不是某种局部物理机制所呈现的现象,而是一种脑、身、环境等各种要素系统作用的产物这一最新哲学认识。不同意识状态的“内部”各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哲学阐释正在成为意识研究的关键问题。成果发表后被遴选为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21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21年哲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学术精品网站等全文收录并推介。
成果名称:苏格拉底对不自制的否认——论《普罗泰戈拉》中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论文),获奖等级:三等奖,获奖人:易刚

《苏格拉底对不自制的否认——论<普罗泰戈拉>中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以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中对不自制的否认为研究焦点,指出:根据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在快乐主义的第一阶段,受现象力量影响的行动者在对当下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进行大小估值时,就已经考虑了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而有快乐测量技艺的行动者,则在两个阶段都不受当下快乐之诱惑的影响。在此分析之下,该论文指出认为苏格拉底是理智主义的标准观点并不正确,相反,苏格拉底所持有的是一种能够容纳当下快乐诱惑等非理性因素的道德心理学。该论文引入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不仅深化了对古代伦理学的讨论,也对理解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