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工作
首页  -  党群工作  -  团委工作  -  正文
社会实践|对话高校青年工作者——解码政策赋能与成长获得感

来源: 时间:2025-10-10 点击量:

 

2025年9月28日至30日,英国威廉集团“以哲观世,以情察青”调研队围绕“政策赋能与青年共振”研究主题,依据“政策支持——青年获得感——发展路径”理论框架,先后与威廉williamhill学工部加老师、人才办余老师及多位学院辅导员展开深度访谈。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手持访谈提纲,认真记录受访者分享的每一个实践案例与政策感知细节,通过追问“政策如何影响个人选择”“工作中最有获得感的瞬间”等关键问题,探寻国家青年发展政策在高校场景的落地成效,为理解“政策—青年—社会”的互动关系收集鲜活样本。

加老师:以情怀筑梦,见证少数民族青年成长蜕变

“选择这份工作,离不开政策的指引,更源于对青年教育的热爱。”在学工处办公室,加老师面对调研队员的提问,缓缓展开自己的成长故事。当被问及“如何从学生骨干转型为学工工作者”时,她回忆道,2018年教育部针对高校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招聘政策,与学校“2+3辅导员”政策形成叠加助力,让身为新疆内高班学子的她,有机会留在熟悉的校园,从事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工作。“当时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中心主席,日常和学生打交道的经历,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期待,政策就像‘搭桥’,帮我实现了职业选择。”

加老师以“石榴籽合唱团”为核心案例,向队员们展示了项目运行8年来的成长档案。“最初只是觉得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想给他们一个展示平台,没想到慢慢做成了‘成长孵化器’。”她拿起手机,翻出往届合唱团成员的照片——有如今在武汉做选调生的藏族校友,有在跨校交流演出中担任主唱的新疆学生。“有个学生第一次上台时紧张到忘词,后来通过一次次排练、一次次参加社会实践,现在能自信地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加老师笑着说,合唱团不仅组织演出,还会带学生走访企业、开展寒暑假实践,许多学生在这里完成“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跨省交流”,从“害怕表达”变成“主动分享”。

在谈及政策感知与工作挑战时,加老师的语气变得格外真诚。当队员问到“什么瞬间让你觉得工作值得”,她提到每年9月的毕业季:“看到自己带的学生顺利入职,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平稳毕业,那种成就感很难用语言形容。”她还分享了一次深夜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经历:“有位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凌晨联系我,我陪他去医院、联系家长,过程中也有过疲惫,但看到他后来顺利完成学业,所有辛苦都值了。”同时,她也客观指出政策优化空间:西藏籍学生赴内地就业时,气候、饮食不适应问题突出,且专业对口岗位少;高校新疆西藏就业专场资源不足,只能靠老师主动对接校友资源。“建议从‘梯度融入’入手,先在四川、甘肃等临近地区设对口岗位,让学生慢慢适应。”

老师:从辅导员到人才办,贯通“育人”与“引才”的政策思考

“从环境学院一线辅导员到校级人才办,岗位变了,但服务青年、助力发展的核心始终没变。”在“国家政策赋能与青年共振”专题访谈中,余老师结合自身职业转型经历,从实践视角解读高校人才政策的设计逻辑与落地成效,为调研工作提供了鲜活参考。

谈及职业转变的契机,余老师坦言,在完整带教两届学生后,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邀约成为关键节点,“当时更多是顺应学校人才工作布局调整,个人层面并未过多规划,却意外开启了从‘关注个体’到‘服务战略’的视角升级”。这种视角的转变,让他对青年与政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生时代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对行业需求、国家政策的了解严重不足;即便是高校,产学研衔接不紧密、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也让我意识到,青年人才必须主动对接政策,把个人发展嵌入国家需求,才能找到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不过,政策执行中的“卡点”同样不容忽视。余老师直言:青年就业端,部分人存在“定位模糊”问题,过度追求起点高、名气大的岗位,忽视长远发展与赛道适配性;高校招聘端,则受地区发展差异、国际人才竞争加剧、顶尖人才稀缺等因素制约,“沿海高校的配套优势、海外人才的多国选择,都让内陆高校的引才工作面临更大压力”。即便如此,高校对特定群体仍具独特吸引力,“科研环境宽松、生活保障完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到位,对追求稳定科研生活的人才来说,依然是优选”。谈及职业中的“获得感时刻”,余老师的分享充满温度:做辅导员时,看到学生愿意主动倾诉心事、走出人生低谷,或是毕业多年后仍专程表达感谢,“那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是最大的成就”;到人才办后,见证引进的人才在学校突破科研瓶颈、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或是自己推动的流程优化得到认可,“会真切感受到,政策真的能成为青年成长的‘助推器’”。对于高校青年工作者的困境,余老师也表示:“还要在国家政策导向与教师实际诉求间寻找平衡,考验着工作智慧”。基于这些实践观察,余老师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核心建议:“一定要深入调研青年工作者的真实需求与困境,用数据说话,针对性解决他们的非科研类顾虑,让大家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主业上。”

在他眼中,当代青年最可贵的特质,正是“不服输、不怕输的韧劲,敢斗争、肯学习的态度,以及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的格局”。访谈最后,他也寄语调研团队:“保持韧劲,敢于面对困难,既讲方法也讲奉献,先做‘发光的点’,再努力照亮更多人。”

一线辅导员:在琐碎中坚守,直面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收获

调研队还与两位不同学院的一线辅导员展开座谈,深入了解基层思政工作者的真实状态。一位辅导员面对“工作中面临哪些挑战”的提问,坦言:“工作内容上,处理日常琐事多,深度关注学生成长少;资源上,心理关怀培训不够,应急事务响应机制不完善,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另一位辅导员也补充道:“有时一天要处理学生请假、活动组织、心理疏导等多件事,想深入和学生聊成长,却总被琐事打断。”尽管挑战重重,辅导员们的获得感仍来自与学生的双向奔赴。一位辅导员回忆:“有个学生因科研瓶颈想放弃,我陪他修改项目方案、联系导师,后来他的论文成功发表,毕业时特意来办公室说‘谢谢老师没让我半途而废’。”另一位辅导员则提到:“有学生毕业后去基层支教,回来和我分享支教经历,说‘当初您鼓励我多参与社会实践,现在我终于能帮到别人了’,那一刻觉得所有付出都有意义。”他们还提到,学校近年来通过“辅导员工作成效与晋升挂钩”“增设评优激励”等政策,让基层思政工作者更有奔头。

调研收获:高校样本为政策研究提供三大核心启示

此次系列访谈,让调研队对“政策赋能与青年共振”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认知。队员们在整理访谈记录时发现,高校青年工作者作为政策“中间纽带”,其职业成长与政策支持高度相关——加老师受益于少数民族辅导员政策,余老师依托学校“育人引才协同”政策实现角色转型,辅导员群体则因学生成长、晋升政策优化增强职业归属感,这表明“政策精准对接需求”是激发青年工作者活力的关键。同时,调研队也意识到政策设计需注重“差异化”:学生群体更关注实践机会、能力提升等“成长性资源”,如“大创”项目、支教活动;青年工作者更看重晋升通道、住房保障等“刚性需求”,如晋升政策、青年教师安家补贴;少数民族青年则面临跨区域适应、专业对口等特殊问题,需“梯度化”政策支持。这种差异提醒政策制定者,需分群体、分场景设计政策,避免“一刀切”。此外,“双向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也在访谈中多次凸显:加老师提到的“评奖评优流程优化需调研学生需求”,余老师关注的“青年教师心理关怀政策调整”,辅导员们期待的“琐事减负”,均表明政策并非静态文本,需通过调研及时收集青年诉求,形成“政策制定—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调研队后续将结合此次访谈内容,进一步梳理高校青年政策的实施成效与优化方向,将访谈中的鲜活案例、具体建议融入研究报告,为构建“场域差异化赋能”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政策供给与青年发展需求更精准对接,让更多青年在政策共振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英国威廉集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威廉希尔williamhill(英国)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