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工作
首页  -  党群工作  -  团委工作  -  正文
社会实践|对话“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尹海帆:以科研逐梦,以创新报国

来源: 时间:2025-10-10 点击量:

关注在通信技术激烈竞争的全球浪潮中,一位青年学者带领团队在5G领域攻克世界级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超6亿用户的实际应用。威廉williamhill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尹海帆教授,这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从法国博士到华为高级工程师,再回到母校成为科研育人的顶尖学者,走出了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与国家使命的科研之路。

9月29日,“以哲观世,以情察青”新时代青年画像调研队走进威廉williamhill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与尹海帆教授展开一场深度对话,聆听他从海外求学、华为攻坚到回归母校育人多重角色转变的心路历程,探寻一位青年科学家如何在国家政策赋能下,带领团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1】从工程攻坚到学术育人:一个“多重身份”的科研人

尹海帆教授的科研经历融合了多元背景:他先后在法国巴黎高科电信学院深造、在华为担任高级预研工程师,又回到高校投身基础与应用研究——这一路将学术视野、产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串联。正是在这样的复合经验中,尹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被行业视作“硬骨头”的两大问题:被称为“导频污染”的根本性信号干扰,以及移动环境下系统性能显著下降的“移动性诅咒”问题。

在谈及研究过程时,尹教授坦言,科研路途绝不总是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带领学生从零起步,反复打磨原型、进行系统测试、参与竞赛与路演,将学术理论不断与工程挑战对接。他表示,做研究最考验的,是恒心与耐心,是在看似无解的那一刻还坚持下一步。

正是由于这些日日夜夜的积累与同行者的相互支持,尹教授更加坚定了育人的初心:让学生不仅懂得理论、能写论文,更能够把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成现实应用。在他看来,科研与育人不是并行的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思考与行动,学会“走出象牙塔”,才能真正体悟科学精神的严谨与探索的乐趣。

【2】荣誉背后的意义:国家认可能激发更广泛的共振

在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尹教授坦言这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科研团队以及一线科研价值的肯定。荣誉披上光环,却也带来新的责任。尹教授表示,这份认可,不能止步于奖章本身,而要转化为一种示范力量。他希望借此荣誉,让更多青年看到:走科研路、攻难题,不是少数人的孤独苦行,而是有可能被理解、被支撑、被传承的路径。

在谈及政策对青年成长的“机制性”作用,尹教授表示,他曾因承担青年项目享受到启动经费、平台资源的支持,这让团队在早期阶段得以稳定度过探索期。同时,他也坦率指出,在科研生态中,仍有一些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部分科研评价标准过于强调短期成果,而忽略了基础研究和长期探索的价值;青年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项目转化上的灵活度仍有待提高。尹教授认为,真正有温度的科研环境,应该给予青年更多尝试与失败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挫折中成长。

【3】面向未来,寄语青年

回望科研与育人的双重历程,尹海帆教授始终保持着清醒与笃定。他认为,科研工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场需要时间、积累与协作的长期探索。无论是青年科研人员还是学生,都应当珍惜当下良好的科研氛围与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各类政策与平台所提供的支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真理的坚守。他相信,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持续的投入,科研的道路终会开花结果。

尹教授对正在科研一线奋斗的青年学子寄予期待:既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也要有“点燃创新”的勇气;在技术细节上保持严谨,在团队建设上保持包容;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融合起来,让科研既是个体的成就,也是时代的贡献。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英国威廉集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威廉希尔williamhill(英国)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